楚臣,战国著名辩士,曾劝楚怀王不要轻信秦国,但不被怀王所取。曾以“画蛇添足”之辩说服昭阳不再攻伐齐国。
樗里子,名疾,是秦惠王同父异母的弟弟,足智多谋,因战功被赐封为严君,又名严君疾。秦武王即位后,和甘茂进攻韩国,下宜阳,拜为右丞相。精通风水堪舆之术,被后世尊为“樗里先师”。
“悔不信屈原之言!” 楚国中兴之王,然而晚年逐渐昏庸遭张仪再三欺骗,最终客死秦国。
韩国上党郡守,韩王令其投降秦国时拒不执行命令,反而依附赵国,引发长平之战。
秦国名相。楚国下蔡人,通过张仪、樗里子的引荐入仕秦国。甘茂率军平定蜀地,攻破韩之宜阳,被封为左丞相。
韩国善歌者。曾在路过齐国临淄时因路费用尽而在雍门卖唱筹资,孔子闻之赞曰“余音绕梁,三日不绝”。
“公子若窃虎符,可救此难。” 魏国名士,晚年被信陵君奉为上宾。常以计策献信陵君。是“窃符救赵”一事的献策者。
“平燕不过反掌之功!” 齐国名将,于齐宣王时乘燕国内乱,五十日攻灭燕国。但因不恤民心,未能占领燕地。后于齐愍王时期屡胜秦楚,一度使齐国威震天下。
“劲卒二十万,扫楚足矣!” 秦军青年将领,在伐燕之战中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,终破燕军,因此被秦王看重,秦王问众将灭楚之策时,表示领军二十万即可亡楚,秦王遂派李信攻楚,为楚将项燕所败,遭弃用。
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门客,处三年未得崭露锋芒,长平之战后,秦军围困邯郸,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出使楚国,于朝堂之上言明利害,锋芒毕露,促成楚赵合纵,也使“毛遂自荐”的故事千古流传。
秦国将军,蒙括之祖父。本是齐国人,在秦昭王时来到秦国,曾率秦军多次攻打三晋,为秦国夺取了大量的土地和城池。官拜上卿,后在伐赵途中误中赵将庞瑷的埋伏,被乱箭射死。
“大丈夫当有拓土开疆之功!” 燕国名将。早年曾入东胡为人质,深悉风土地理。于燕昭王十二年率军东征,深入三千里,大破东胡,又渡过辽水进攻朝鲜,取地两千余里,开辟辽东全境,并修筑燕长城。
秦国国君,自恃勇力,重武好战,平定巴蜀之后意图问鼎洛邑,尝试举鼎之时绝膑而亡。
“一日之内岂可死去两名勇士!” 春秋时吴国人,吴王僚之子。自幼习武,勇猛无畏,后死于要离之手,临死以“一日不能死去两名勇士”为名仍放要离离开。
秦将任鄙之子,秦灭六国后与赵佗率军统一岭南。首任南海郡尉,并节制岭南南海、象郡、桂林三郡,修筑番禺城,即今广州。
魏王宠妃,为报信陵君之恩,在“窃符救赵”时盗出魏王兵符赠于信陵君。
“巴蜀乃天府之国,取之可为万世基业!” 与甘茂一同平定巴蜀,后又入巴蜀平乱,镇守巴蜀。
“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” 屈原的学生,以容貌闻名于世。好辞赋,有《九辨》《风赋》《高唐赋》《神女赋》《登徒子好色赋》等流传。
齐国宗室大臣,齐威王之子,孟尝君田文之父。曾参与马陵之役,略有战功。邹忌过世之后擢任为相,主管一国上计,然而弄权行私,聚敛财富,后经其子孟尝君指正,方才一心为国。
芈月异母长弟,五次为相,积功得封穰侯。曾率兵攻魏,得河东四百里地,后力荐白起为将,大破韩魏联军。因长期掌握秦国的军权而遭秦昭王的嫉恨,后废其相位,以范雎代之。
战国四大刺客之一,著名义士。原为智伯家臣。三家分晋之后,豫让为替智伯报仇,漆身吞炭,暗伏桥下,谋刺赵襄子,未遂被捕。有名言“智伯以国士待我,我故以国士报之。士为知己者死!”
楚国人,曾入越为官,尽知虚实,后为楚将,随昭阳剪灭越国,积功而继任大司马,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和外交家。
秦王政之母,原为吕不韦宠姬,被献于庄襄王成为王后。庄襄王死后,与嫪毐私通引发嫪毐之乱,郁郁而终。
“今日当以此身勇力而报公子!” 原是魏都大梁一名屠户,有勇力,与侯赢结好,成为信陵君门客。“窃符救赵”时随信陵君接受兵权,以大锤击杀老将晋鄙,助信陵君顺利获得魏军帅印。
“吾与城北徐公,孰美?” 齐国名臣,在齐威王时鼓琴自荐,被任为相国。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,主张修订法律,严明赏罚。推行的改革,使齐国力逐渐增强。